防治校园欺凌,护航学生成长 | 记高一高二年级组法制讲座
近日,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国际部10年级和11年级全体学生在西校区二楼阶梯教室,聆听上海市徐汇人民检察院重罪检察部副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西南位育中学法治副校长洪萍检察官,为大家带来的一场以“防治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制讲座。
什么是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他人的行为。例如上海熊姐事件:2009年10月23日晚,上海某知名论坛有网友转发了某视频网站上,一条上海某学校女生打架的视频,长达5分20秒。视频显示,在一个弄堂里,一名身穿紫色T恤、中学生模样的女生正对另一女生拳打脚踢。视频里的旁观者时不时用上海话对话,并称呼打人者为“熊姐”。又如江西一女学生99秒被连扇32记耳光,旁观者却都在旁拍手叫好。还有重庆一女学生因邋遢而遭五名同学殴打成十级伤残。校园欺凌不仅是报纸上、网页上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新闻,还会在普通校园环境中默默发酵。
校园欺凌的特点为:校园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指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被欺负的同学,会重复发生,并不止一次被欺负;校园欺凌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暴力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正在成为当前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形式。例如2020年清华女学生因误会扬言要学弟“社会性死亡”,便在网上传播学弟的个人信息。却没料到,网友认清真相后一转攻势,他们就开始散播女学生的信息。可见网络是根本不受个人控制的,完全是受网友们所看到的,所认为的,所行动的掌控。也许他们都会感觉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浑然不知自己也只是随波逐流,盲目跟从,无形中共谋了一场网络欺凌。
那么目前网络欺凌为何越来越多见?洪检察官带着同学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在于网络世界个人身份的匿名性、虚拟性和隐蔽性,许多人认为自己不必对自己的网上言论负责,从而使网络欺凌现象更为严重;其次是网络欺凌的特点,因为不在同一空间,网络欺凌者容易更残忍,冷酷对待受欺凌者。欺凌通过网络传播,其他地方的人员可轻易参与,范围更广不可控;除此之外,网络空间与真实的校园环境不同,缺少常态化成人监管;最后是网络欺凌的后果: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从家庭到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很在意社会人的评价。网络又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网上对当事人的评价就代表社会对其的看法。当事人越在意,影响便越大。现场的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频频点头,深深受到了触动。
当然,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如果对法律一无所知,完全凭借意气用事,将会产生严重后果,触碰法律底线。例如,民事责任中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权,或是最严苛的刑罚责任中的侮辱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学生可以做些什么以阻止校园欺凌呢?首先学会正确定义欺凌,不要成为欺凌者,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使自己不要成为受欺凌者。作为旁观者时,坚决不做欺凌的帮凶,不能给欺凌行为煽风点火。善于借助法律和社会资源是重中之重,并且要做到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向受欺凌者提供帮助。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提升法律意识,为创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共同努力。
供稿及图片/高一、高二年级组
润色/赵婷
编辑/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