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1戏剧项目汇报演出:以戏映人照社会
人间四月天,你我正少年。国际课程部11年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如期而至——ELA科目戏剧项目汇报演出,同学们盛装登台,跨越时空,让文学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从文本到舞台:一场沉浸式的戏剧探索之旅
ELA组的Anna老师和Jenny老师在这个项目中,采用了"任务型学习"模式。学生们不仅需要研读《熔炉》原著,分析剧中萨勒姆女巫审判事件背后的人性困境,还要完成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的全流程实践。
“美国文学课不只是文本分析,更是跨学科的探索”,Anna老师在课堂上说,“你们一定要将思考转化为戏剧语言。” 于是,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视觉艺术元素被揉进叙事,角色成为人性的映射。
解锁创作密码:在推翻与重建中寻找答案
在正式演出前,每个小组都在反复打磨着剧本。以《菲利克斯的流放》为例,最初只是一段简单的疫情叙事,但在讨论思考中,它逐渐有了更深的肌理。
编剧张曦月同学说:“Anna老师建议我们用倒叙和插叙制造悬念,而"红疹"这个意象,让故事从个人经历升华为更普遍的隐喻。”
道具组的同学们也在有限条件下迸发出各种创意:废纸回收利用折成的文件、闲置礼盒变成桌面装饰、红色颜料点在脖颈呈现出类似疹子状态……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因巧思而充满表现力。道具组说:“我们想用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方式让观众‘看见’。”
聚光灯下:舞台逐梦,高光之约
汇报演出当天,四个剧组以各自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位师生眼前为之一亮,沉醉于这场视听盛宴之中。
《侦探故事》以倒叙手法呈现一场道德困境,两位侦探的选择不禁让人发问:“正义是否只有一种答案?”;《钢琴师》 的独白如忏悔,指尖不仅弹奏音符,更有灵魂的救赎;《药》 大胆打破“第四面墙”,演员于“戏中戏”里自如切换身份,带给观众一丝惊艳,为这场视听盛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汇报演出在热闹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完美落幕。学生们意犹未尽,收获颇丰。有小组感叹到:“以前读剧本只关注情节,现在我们学会了分析潜台词和舞台指示的重要性。” 灯光师李方萱同学也不禁感叹:“原来,灯光也可以成为另一种叙事语言。”Anna老师在总结中提到:“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艺术表达,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将文学经典与现实关怀相结合,这也正是国际课程坚持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散场后,同学们仍围在钢琴旁讨论着台词。你看,那些在文学课堂上被反复咀嚼的人物,仍鲜活地存在着......
指导老师 | 徐娟、张佳滢
润色 | 刘鹏飞
摄影 | 罗浩闻
编辑 | 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