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温情 | 记西南位育中学国际部赴犹太纪念馆参观活动
近日,西南位育中学国际部的40位师生代表参观了位于上海虹口区的犹太难民纪念馆。1933-1941年间,上海接纳了数万名为逃避纳粹迫害而离开欧洲的犹太难民,并与他们一起度过了艰苦的岁月。如今,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依旧述说着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的生活,纪念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师生们首先来到了摩西会堂旧址,这是一座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的犹太教堂,是当时在沪犹太难民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至今,会堂里还保存着犹太教的圣经“妥拉”。
随后,师生们走进展示厅,从影片、展品以及讲解员的娓娓诉说中,了解了二战时期犹太人所受到的迫害,难民来到上海的艰辛以及他们来到上海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大家发现,虽然当时的上海人民也处于水深火热中,但他们用善意与包容,接纳、帮助着这些远道而来的难民。看到那些鲜活的生命,那艰苦却温暖的生活,那段离开后对上海依旧眷恋的情感,同学们也不由得为这段苦难历史中的温情所动容。
中庭小广场前,有一面特殊的名单墙,上面共刻有13732个曾经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名字。比之其他各地用以纪念逝者、缅怀过去的名单墙,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代表着生存与希望。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面以“拯救”为主题的名单墙。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名字,谱写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连结着它与另一个民族的情谊。
“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道主义让白烛继续燃烧,大卫之星继续闪耀。”这是拉宾先生在其中一个场馆的题词。的确,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一段苦难的历史,感受了一份跨越民族的情谊,更被上海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作为即将走出国门的国际部学子,不正需要这种心怀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美好而献出自己的力量吗?
摄影/Vera Wang
修改/周蓓
编辑/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