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格拉底研讨会”撞上“负暄诗会”,快来西位课堂玩转中西文化!

当《蜀道难》的雄奇与《人间四月天》的温婉在诗会上碰撞,当世界历史的风云在研讨活动中重现,国际课程部的课堂正以多元姿态,让知识走出课本,在体验中焕发鲜活的生命力。中西方课程的交融碰撞,实践活动的创意纷呈,让每一位西位学子都能在探索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与深度。
史境寻踪:实践中的文明对话
在秋日的校园里,一场围绕“启蒙运动与专制主义”的苏格拉底研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化身为思想的探索者。他们手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伏尔泰的《论宽容》,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思想的碰撞。
“如果人生而自由,为何处处受到束缚?”
“绝对君主制真的是上帝赋予的权力吗?”
“宗教宽容是否真的能带来和平?”
这些充满张力的问题,点燃了课堂的思辨之火。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真正的智慧来自于持续的对话”,同学们在讨论中不断追问和反思,在这场没有胜负的思想交锋中,学会了倾听、质疑与共赴;在实践中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用心灵触摸时光的温度、感受文明的厚重。
诗韵绕梁:字句间的中西情韵
如果说外教课堂上的研讨会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那么中方语文课堂的“负暄诗会”便是文字世界的浪漫邂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古典雅致,“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的现代诗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西方浪漫,在这场特别的诗会上完美交融。 从中国古典诗词到现代白话诗,从西方经典到小众佳作,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打破了地域与时代的界限,感受文字的力量。这场诗会不仅是对语文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延伸,更让同学们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此刻,文字也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桥梁。正如Andy同学在分享中提道:“诗歌让我听见了千年前的回响,也触摸到了当下心灵的颤动。”
中西融合,教育无界:在对话中看见国际课程的广度
从西方启蒙思想的理性探讨,到东方诗歌的情感浸润,国际课程部始终致力于培养“打上民族底色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中方课程扎根传统文化土壤,通过诗会等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西方课程聚焦世界文明,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两者看似风格迥异,实则相辅相成——一个训练头脑,一个滋养心灵;一个追求真理,一个拥抱美感。
在西南位育中学国际课程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可听、可感、可体验的鲜活存在;学习也不再是单一的课堂任务,而是充满乐趣与挑战的探索之旅。同学们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正如Vera同学在分享中提道:“在研讨会上我们讨论‘人为何服从’,在诗会上我们感受‘人为何感动’。原来教育可以如此丰富。”
图片 | 汤煜钦
编辑 | 刘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