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知识“活”起来?西位心理学科等你来探!

近日,西南位育中学国际课程部AP心理学科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宛如一场场知识的魔法盛宴,将课本里那些晦涩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能摸、能玩、能尽情探索的“活知识”,点燃并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拼个“大脑”:让脑神经知识变得“摸得着”
“为什么我们能够一边悠然自得地骑着自行车,一边沉浸在动听的歌声里呢?“、”大脑这个神秘的‘指挥中心’到底是如何分工协作的?”,面对课堂上这些提问,AP心理学的任课教师Jamie微笑着拿出了Brain Hat(大脑模型)材料包。“大家看,额叶掌管决策大权,比如选择先写哪科作业;颞叶负责听觉处理和语言理解,背单词可要依赖它……” Jamie老师一边讲解着大脑皮层复杂神秘的功能,一边用精心准备的任务单清晰标注出拼贴步骤,把“脑神经解剖”、“中枢协作”这些专业术语,巧妙地转化成了“一步一操作”的贴心指南。
在展示区,每一份作业都藏着同学们的小创意:Sophia同学写了一封“致大脑的感谢信”,细数其在日常中的作用;Shawn同学配上讲解视频,画面里拉来家人互动,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从拆解大脑皮层功能到制作自己的Brain Hat,这份作业既化解了脑神经知识的艰涩感,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大脑功能与生活的关联,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知识内化与能力转化。
一杯水,测“阈限”:破解生活里的感官密码
“菜谱中‘盐少许’到底是多少克?每次做菜我放的总比我妈放的咸!” April同学的日常小困惑像一颗火星,点燃了“Threshold lab(阈限实验)”的创意火花。为了让“差别感觉阈限(JND)—— 察觉刺激变化的最小差异量”这个抽象概念从理论走进实践,Jamie老师带着同学们做起了两个趣味实验。
实验一:三杯等重的水,一杯滴入定量水,同学们需闭眼拿起来猜“哪杯重量变了”。起初,不少同学难以察觉,多次测试后才找到自己对“重量差异”的敏感临界点。这让大家直观发现:个体的差别感觉阈限不同。实验二:用15克和60克的水杯做滴水测试。同学们发现15克杯加2克左右能察觉,60克杯得加5克左右!记录一出,恰好印证了“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会变,刺激物初始重量越大,能被察觉的最小变化量也越大。两个简单又有趣的小实验后,同学们恍然大悟:个体差别感觉阈限不同,食材重量不同,人们对“少许盐”的感知也会不同。这堂课程让大家学会用学科视角,解开了生活里这个小困惑。
当晦涩的理论结合简单直观的模型、妙趣横生的实验,知识便宛如被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活”了起来,在同学们的指尖、眼眸间欢快地跳跃。
这,或许正是 AP 心理学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在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相关知识,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引领着学生以科学的视角去审视生活,让热爱在心底生根发芽。而这份难能可贵的好奇与热爱,终会化作一把把闪耀的钥匙,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引领他们在广阔无垠的知识宇宙中尽情遨游。
图片资料|金晓明
视频剪辑|姚月云
编辑|刘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