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二等奖得主李方萱:《蓝花寂》
11月30日,第十六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颁奖典礼在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本届大赛吸引了上海地区八万多中小学生来稿,学生的参赛作品多数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抒写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了新生代青少年的卓越文学潜质。
初赛阶段,大赛采用开放的征文形式进行选拔,评委在八万多篇来稿中选出近2000余位优秀小作者参加决赛。决赛现场通过“三选一”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评选出上海地区的获奖作品。来自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国际课程部11C的李方萱同学荣获二等奖,可喜可贺!
在李方萱同学看来,作为国际课程部的学生,虽然将要走出国门,但文本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国际化的视野加持下,她获得了更多对于前景和人生的认知与感悟。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作为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学课程日常教学、整本书读、校内语文月活动、系列投稿活动等,给国际课程部的学生更多机会去接触并爱上文学。
李方萱同学称,“校内的各项活动和安排给予我很多灵感和机会。在这次参赛的创作过程中,我也在深思,作为一名将要走出国门的高中生,站在不同文化的交汇点上,中华传统文化根基让我在面对世界的纷繁变化时有了坚定的依靠。它不仅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更是我在世界舞台上立足的坚实后盾。”
请欣赏李方萱同学的得奖作品:《蓝花寂》。
蓝花寂
南边大山里藏着许多桃源,所谓:“不足为外人道也”。
山涧间流淌着河水,又分出小溪。小溪上有两只小鸭子正歪头啄啄它们的毛,甚至也能看见它们水下扑腾着的脚丫,从桥头扑腾到桥尾。
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散步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啪嗒啪嗒。每天都能看到新奇的东西,石缝中的小草又长高了,还是隔壁大娘养的野花开了,或者是那几只公鸡又不知道为什么乱叫起来了。
这里流传着村中公认的蜡染巧手蓝花的故事。指尖轻舞,蜡液挥洒间,便绘出山川灵秀,花鸟灵动。小孩子和妇人们都喜欢她做的衣服。每当节日庆典或重要时刻,他们就会身着蓝花亲手制作的服饰,仿佛整个村落都沉浸在一片宁静而祥和的蓝靛之海中,散发着古朴而优雅的气息。蓝白映像间,尽是古老技艺的温柔与传承,由她而添出一抹秀丽的蓝韵风华。
然而,平静的生活幸福持续不了多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如同乌云蔽日,让那份美好悄然逝去,只留下一地斑驳的回忆。
大雨将至,山崩地陷。山体伴随着大水猛然间咆哮而下,带着不可阻挡的力量,瞬间将宁静的村庄吞噬于滔滔洪水之中。天空仿佛裂开了一道口子,倾盆大雨无情倾泻,与山上奔腾而下的水流汇聚成一股毁灭性的力量。
那些房屋,那些由岁月雕琢、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宅,在山洪的肆虐下显得如此脆弱。洪水如同一把无形的巨锤,狠狠地砸向每一栋房屋,墙体在轰鸣声中纷纷倒塌,屋顶被巨浪卷走,只剩下残垣断壁在水中摇摇欲坠。
村民们惊慌失措,努力想要逃离这场灾难,但山洪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尖叫声、哭泣声、呼救声交织在一起,却很快被洪水的轰鸣所掩盖。一些人在绝望中紧紧抓住漂浮的木块或是被冲散的屋顶,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而更多的人,则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失去了踪影。
“石妹子!”蓝花是幸运者,正无助地扒着一块稍微凸起的岩石上,四周是汹涌澎湃的洪水,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扭曲。她大声的叫着身边朋友的名字,渴望得到哪怕一声的回应。花儿的目光焦急地穿梭在一片混沌之中,试图寻找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与她共度了无数欢乐时光的生命。
但是,每一次努力都是徒劳。她看见杨大哥那双充满力量的手,在洪水的冲击下渐渐失去力量,最终消失在一片浑浊之中;她听见石妹一声声的呼唤,被巨浪的咆哮所淹没,再也无法回应;那些村民们,也在洪流中无助地挣扎,最终一个个被吞噬,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与冰冷之中。
绝望,如同冰冷的寒流,从她的脚底升起,迅速蔓延至全身。她感到自己仿佛也被这股力量所吞噬,灵魂在颤抖,心在滴血。花儿伸出手,想要抓住些什么,却只抓到了满手的空虚与绝望。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模糊了她的视线,也模糊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这场大自然的浩劫,让人类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助。
在这绝望的深渊之中,她企图寻找那一丝微弱的光亮。
“花儿!花儿!快起床了!”美梦刚做到一半就被闹起来了,原是石妹子来叫蓝花起床来了,“花儿,你还睡呢,公鸡都叫了几回了,该上学去了!”
“上学……”蓝花强睁着迷糊的眼,又在床上想了半天,才猛地坐了起来:哦!上学!她怎么给忘了!
照常来说,女孩是上不了学的。不过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只要翻过两座大山,就能走到山那边的学校。因为人数不多,所以只要翻过大山,女孩也能上学。
今天,则是那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
石妹急得很,边帮蓝花装着小包,包很小,只能装下一个饭盒:“花儿,你看你…啥也没收拾…斌子他早就出发了。”
斌子是蓝花和石妹的玩伴,从小玩到大,模样算得上清秀,大人们总打趣说这三个孩子啊到时都能成一家的了,当时不懂啥意思,现在也不见得懂了。蓝花只从心里喜欢这位哥哥。
“好,好,我马上走!”蓝花焦急回应道。
山路是极难走的。也不是说多坑洼泥泞,蜿蜒曲折,就像新闻报道上的那些,只不过是长。大抵有多长呢,也说不清楚,就是每次阿妈叫着花儿的弟弟妹妹,他们总也不肯跟着。
“蓝花,”路上无聊,花儿就想她是从哪来,叫什么。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为啥叫这个名字,只记得哥哥说过。这位哥哥说的是收养花儿的杨大哥,哥哥说她是在溪边被发现的,说是给她起蓝花这名字总没错的,还说她像那小溪边一朵一朵开出的小花似的,娇嫩,鲜活。至于父母嘛,也不知道是谁,毕竟在这儿,女孩儿被丢到哪里都是有的。
下学后,孩子们没啥事做,便散回家玩了。杨大哥是开染坊的,他们一家都是做蜡染的,算是传承,不过如今只剩他孤单一人,父母亲戚都不在世。所谓蜡染,这活儿听起来就有意思,在花儿的印象中,这就像是匠人跟布料玩的一场“躲猫猫”。匠人们手持蜡刀,蘸着温热的蜡液,在洁白的布上绘制出图案,而且画完还得拿去泡澡,不过泡的是一种蓝蓝的水。
收起思绪,蓝花回到家中,帮着杨大哥打理染坊。那些日子,染坊里常常回荡着蓝花清脆的笑声和杨大哥低沉的嗓声,他讲述着那些古老传说,以及每一幅图案背后的故事。蓝花听得入迷,心想着自己也像那一条条小鱼儿,一只只小鸟儿,在蓝色的海里游着,在蓝色的天上飞着。
岁月如梭,光阴不再,恍若昨日仍是青葱少年郎,而今却已白发苍苍。
花儿仍记得杨大哥——不,现在该称作爷爷了——教她的这门古老的手艺,如同时间的低语,在布料上缓缓铺开。故事始于一块素净的白布,等待着一场美丽的蜕变。匠人手持蜡刀,如同画家执笔;熔蜡好似金丝,细细淌于布面,勾勒出一抹抹绽放的图案。
待蜡迹凝固,布匹便浸入染缸,仿佛沉入了一池蓝色幻梦之彩之中。随着染料缓缓渗透,那白布又渐渐染上或蓝或紫的深邃,而那些被蜡迹仍保持着最初的洁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和谐不已。经过多次浸染,色彩层层叠加,深浅交错,如同晨曦中天边的云朵, 一朵朵在天上浮着。
最后,布匹经过沸煮,蜡质融化脱落,显露出隐藏在色彩之下的精妙图案。至此,大自然的秘密语言被人类所参破了。
“花儿?”问这句话的是石妹子,而今已为人母,嫁了斌子做妻,到真真是应了那句话了。“染料好了。”石妹子常来染坊帮着花儿,花儿也给她和孩子做衣服。这里的女人都爱美,都爱蓝花的手艺。
这副怡然自乐的光景犹如春日繁花,绽放得如此绚烂夺目,却也如流星划过,留下的是难以言喻的眷恋与不舍,虽美却易逝,转瞬,便已换了人间。
梦到这里,蓝花才悠悠转醒,发现自己正身处一块岩石之上。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将她紧紧包裹,每一次呼吸都沉重得如同背负千斤。她凝视着前方,,双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痛楚提醒着她尚存一丝生机。纠结的心绪如同风中乱舞的落叶,渴望落地生根,却又被命运之风无情吹散。
山洪过后,村庄一片狼藉,满目疮痍。曾经熟悉的家园,如今只剩下满目废墟,一片死寂。
在那片古老街巷里,蓝花染坊静静地诉说着重生的坚韧与希望。她知道,杨大哥,石妹子,阿妈,弟弟……这里所有的人都不希望这一朵朵蓝花搁浅在这无尽的阴霾之中。
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温柔地拂过废墟之上,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抚慰。
重建之路,艰难重重。资金短缺、技艺传承的断层……
晨曦初照,蓝花踏上重建之路。她的双手虽因劳作而布满伤痕,却更加坚韧有力。一砖一瓦,一木一梁,皆是她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汗水与泪水交织,滴落在泥土中,仿佛在为这片废墟注入新的生命力。
她深知,重建非一日之功,但蓝花的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每当夜深人静,她便借着微弱的烛光,细细规划着染坊的未来,每一笔都饱含深情与希望。她相信,色彩终将再次在这里绽放,比以往更加绚烂夺目。
岁月悠悠,转瞬又是一年花开时。当第一匹新染的蓝花布在阳光下缓缓展开,那深邃的蓝与细腻的白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美得令人窒息。
蓝花静立于晨光微露的染坊前。花瓣轻颤,仿佛每一缕风都携带着她的故事。她的眼眸深邃而坚韧,即便历经风雨,依旧绽放着不屈与希望的光芒,让周围的世界都为之黯然失色,只留下她那份独有的美丽与坚韧,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温柔与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配合!
指导老师|赵婷
编辑|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