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痕印史,薪火相传 | 2025社会实践周敦煌线
2025年6月,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国际课程部的师生们踏上敦煌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在玉门关的残垣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于雅丹的风蚀岩间聆听自然的絮语,从鸣沙山的沙粒里感悟生命的韧性……同学们在行走中读懂文明的厚重,在思考中明晰传承的责任。
玉门关遗址:残垣中的文明坐标
当车轮碾过戈壁的碎石,玉门关的土黄色轮廓在天际线渐显。两千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而今,汉长城的夯土只剩半米高的残埂,河仓城的粮仓遗址与周遭的雅丹地貌融为一体。站在四方城的断壁前,同学们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戍边将士的号角、商队骆驼的铃铛、文人思乡的叹息,都曾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如今,关隘虽已斑驳,但它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镌刻在民族基因中的文化符号。
雅丹魔鬼城:风与石的永恒对话
穿过玉门关的戈壁,雅丹魔鬼城的“巨石军团”在风中肃立。维吾尔语中意为“陡壁小山包”的雅丹,是大地与风沙共同创作的雕塑——有如昂首的雄狮,有似远航的舰队,有像静坐的佛陀,每一道沟壑都是风刀雕刻的年轮。尽管这些岩石终将在岁月中崩陨成尘,却不妨碍它们此刻傲然矗立天地间。同学们在惊叹自然伟力时,更读出了深层的哲思:正如雅丹在风沙中坚守形态,人生亦须在困境中保持风骨。唯有不畏困难,才能有所收获。
鸣沙山与月牙泉:沙漠里的生态启示
鸣沙山的沙粒细软如丝绸,赤脚踩上去,温热的触感从脚底蔓延至心底。骑在骆驼背上颠簸前行,望着漫无边际的沙海,才真正理解“沙漠之舟”的深意——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见证。行至沙山腹地,一弯新月般的碧水突然闯入视野,这便是月牙泉。岸边的胡杨与芦苇生机勃勃,与周遭的沙漠形成强烈反差。但导游的话让这份诗意添了几分沉重:“近三十年来,月牙泉水位下降了近10米,最危急时水域面积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同学们俯身掬起一捧泉水,冰凉的触感仿佛在提醒:美是脆弱的,守护需要行动。
张掖丹霞:大地的调色盘与时间的密码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张掖七彩丹霞。抵达时恰逢雨后,微凉的风中,丹霞色彩更显鲜艳,层层叠叠的纹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赤红、明黄、靛蓝、赭石等色彩在岩层中层层晕染,成为天地间最壮丽的油画。同学们沿着栈道行走,脚下的岩层形成6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原来我们正踩在地球的‘记忆层’上。”一位同学不禁感叹。从丹霞的色彩变幻中,大家读懂了“积淀”的意义:文明的厚度,正如岩层的形成,需历经岁月打磨,方能绽放光彩。
从玉门关的残垣到张掖的丹霞,从月牙泉的清泉到《又见敦煌》的演出,同学们触摸的不仅是古迹,更是文明的基因。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每个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正如沙漠中的月牙泉需要守护,文明的长河更需薪火相传。而这份感悟,终将化为同学们未来行走世界时,身上最鲜明的中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