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国际部官方网站!

西行漫记,文明回响 | 2025社会实践周西北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于2025-07-09

5e635b4ed83922f751bfe38a84f6bbdf.jpeg

       带着对丝路文明的无限向往,国际课程部的学子们继续向西,在武威的汉代遗迹中触摸历史脉搏,在兰州的黄河涛声里聆听文明回响。

武威雷台:马踏飞燕处,汉韵照古今

6月27日,当晨光尚未散尽,同学们便启程前往武威。车窗外,戈壁与绿洲交替铺展,如同一幅流动的丝路画卷。陈列馆中,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静静伫立,铜马奔腾的姿态仿佛挣脱了时光束缚,马蹄下的飞燕羽翼轻颤,似能听见千年之前的驼铃在风中回荡。同学们围站在展柜前,在讲解员的指引下细观青铜器上的云纹与缠枝纹:那些被岁月磨蚀的纹路,是汉代工匠的巧思,更是凉州作为丝路重镇的鲜活注脚。

移步诗词馆,边塞诗的豪情在空气中弥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吟诵声里,同学们仿佛看见王维笔下的河西壮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字句间,丝路商旅的喧嚣与戍边将士的壮志交织成篇。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句诗词,似乎都在诉说:武威不仅是地理上的节点,更是中华文明与西域文化碰撞融合的熔炉。

甘肃省博:四脉丝路汇,一馆藏千年

6月28日,同学们走进甘肃省博物馆。在这座西北文化殿堂,领略珍藏着丝路文明最璀璨的记忆。步入展厅,铜奔马“马踏飞燕”以矫健之姿态瞬间攫住目光,令人叹为观止;东汉青铜器“鎏金虎噬羊形器”尽显草原文明的野性之美。而在“丝绸之路文明展”的沉浸式空间里,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长廊: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驼铃曾在蒙古高原的风中悠扬,游牧民族的毛毯与青铜器诉说着迁徙与融合的故事;沙漠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的绿洲如珍珠串联,敦煌的壁画、张掖的丹霞,都是这条路上最绚丽的色彩;向西南延伸的茶马古道,曾将蜀地的茶叶与云南的马匹送入雪域,让中华文明在横断山脉间生根;唐宋之后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则从这里的内陆腹地出发,让瓷器与丝绸漂洋过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

黄河之畔:母亲河的馈赠与人间烟火

游览黄河百里风情线时,兰州的灵魂在眼前铺展,“兰州三宝”次第登场:始建于明代的中山铁桥横跨黄河,钢铁的筋骨在百年风雨中依然挺拔,见证着从羊皮筏子到现代桥梁的变迁;百年黄河水车缓缓转动,木质轮轴吱呀作响,将母亲河的馈赠送入两岸田野;滨河路上,古老的羊皮筏子在碧波上漂荡,与远处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在此刻的黄河边和谐共生。午餐时分,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成了此行最生动的“文化课”。同学们学着当地人的模样,观察“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讲究,并搭配一杯甘甜的三炮台茶,盖碗中桂圆、红枣与枸杞的香气,混着牛肉面的热气,在舌尖上晕开一幅“人间烟火图”。

111.jpeg

      当返沪的航班冲上云霄,河西走廊的烽燧与驼铃渐渐远去,但文化的种子已在同学们心中扎根。从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鸣沙山的沙丘曲线,从玉门关的残垣断壁到七彩丹霞的地质奇观,这场研学之旅早已超越“旅行”的意义——它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让课本上的“丝绸之路”变得可触可感;是一座文明的桥梁,让同学们在行走中理解“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对于未来即将走向世界的国际课程部学子而言,这次丝路之行有着特殊的意义:敦煌的壁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从不缺乏艺术的浪漫与包容;武威的汉墓提醒他们,文化的传承需要坚守与创新;兰州的黄河教会他们,文明的成长离不开 “海纳百川” 的胸怀。未来,当他们在异国他乡求学时,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书本,更有这份从丝路汲取的智慧: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以坚定的自信讲述中国故事。